“弯脚杆”这个词甚至都未被四川方言词典收录,他大概只能被归到成都坊间土话里面。“弯脚杆”这个词也鲜见于文字资料上,于是我请教了很多人关于“弯脚杆”这个词的起源,大概能归纳出三种源来,至于哪种更准确就见仁见智了。
如果往前寻得早,大概能追溯清末民初,那时候巴蜀地区仍以农耕经济为主。农耕经济的发使得农民众多,农民在插秧和种地的时候,腿都习惯性地稍微弯着。有无聊的文人见到农民这种形象,便戏谑地称其为“弯脚杆”。这种说法最初只在川西流行,后来逐渐在全川盛行,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口语,直至九十年代后期才慢慢消失。
也有朋友说道,“弯脚杆”这个词是地道的重庆方言,他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说起过。那个年代重庆的船工、挑夫、棒棒特别多。这些人干重体力活的人,特别是长期负重导致下肢习惯性地弯曲,甚至平时走路都是这般模样。于是带有明显歧视语气的“弯脚杆”就被叫开了,用来特指干重体力活的底层人民。
最后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抽象,是说面朝黄土的农民一下从耙活的泥地走到了坚实的水泥地上,脚底下有些发软站不稳,自然脚就没法站直。也有朋友告诉我,“弯脚杆”原来是指农村妇女学城市的女人穿高跟鞋,结果穿上高跟鞋走路时腿没办法打直,只能弯着脚走路,样子十分的不雅且搞笑。一来二去“弯脚杆”这个词引申成了嘲笑农民“东施效颦”的意味。
上面三种“弯脚杆”的词源,不管哪种更为准确,都无法抹去这个词背后让人无法认同优越感。
农民、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无论哪种称呼都和“弯脚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几年的时候,一些有城市户口的城头人就是喜欢喊个“弯脚杆”、“弯弯”来体现优越感。总觉得别个农民工一直是弯起脚弯起腰杆“修地球”,就算是走进了大城市,脚杆还是没有“打伸抖”。说白了就是从骨子里看不起别个农民工。那几年农民工进城打工确实造孽得很,遭白眼不说,还经常被拖欠工资,就连娃儿在城头读书一年还要交几千块的借读费。
不过这些年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身边几乎没有再听到有人说“弯脚杆”这个词。这个词也逐渐从一个群体的称呼变成了一种调侃的味道。比如朋友之间如果闹了没见识的笑话,就会取笑他是个“弯脚杆“,如果遇到外地人有随地乱吐痰的、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行为的也会说“哪里来的弯脚杆“。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骨头硬,精神硬。哪怕被压成了弯脚杆依然咬着牙硬抗,依然乐观地生活,哪怕被生活反复的折腾也要保持着对未来的执着。
从骨头硬来说,很多城头人还当不到“弯脚杆“。哪怕面对再高强度的劳动,亏力不亏心,靠着自己心里面的一口气坚持下去。这些品质反而成了那些软骨头戏谑的标签,简直怪哉。
和脚杆还有一个类似的词叫做“泥腿子“。这个词和”弯脚杆“一样,也是用来洗刷农民的。不过不同于”弯脚杆“那么直白的鄙视,”泥腿子“倒是有几分调侃”农民式狡猾“的味道。
在看《亮剑》的时候对“泥腿子“这个词印象很深。楚云飞总是有意无意地炫耀其黄埔几期的身份,对于李云龙这个泥腿子出身的将领很是看不上眼。这种感觉和说”弯脚杆“的人何其相像。
图片来自电视剧《亮剑》截图
某次喝茶的时候,我和几个老友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一位哥佬官的论调倒是很有趣味。他说以前这是社会地位的问题,现在倒是站着赚钱和跪着赚钱的问题。我细想了一番,的确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电影《让子弹飞》截图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让子弹飞》里面一段台词,就用这段台词作为今天的结语吧。
“可是黄四郎眼里,你就是跪着要饭的。“
“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寒碜!很他妈寒碜”
“那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呢?“
“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挣不成。”
“挣不成?”
“挣不成。”
| 文:王道远(王叔的书)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评论区讨论
【往期文章精选】
在四川,“胎神”和“瓜娃子”一样出名
因为这个词,有些四川人多了几个不孝顺的儿子
人活三十几,全靠懂得起!那些四川人才懂得起的黑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