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红枣产量呈现出总体增长的趋势,也伴随着一定的波动,主要受到气候条件、种植技术、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红枣种植结构的优化,红枣的产量和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到2022年,中国红枣产量达到747.24万吨,这一数据表明红枣产业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考虑到气候变化、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预计未来几年红枣产量的短期趋势可能会出现小幅波动。
一、定义及分类
红枣作为我国传统的水果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是我国第一大干果产业。新疆、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是我国红枣的主要产区,其中新疆已成为最重要的红枣产区。我国红枣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从新疆的和田枣到河北的沧州金丝小枣,再到山西的骏枣和陕西的黄河滩枣,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红枣品种,果形、口感各异,而且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滋补佳品。例如,和田枣以其果形大、皮薄核小、营养丰富而著称;金丝小枣则以能拉出缕缕晶莹的糖丝而名扬;骏枣和滩枣则分别以其果实大和果肉甜软润香而深受喜爱,新疆的若羌红枣、河北的阜平大枣、山西的稷山板枣和河南的新郑大枣等也各有千秋,丰富了我国的红枣市场,也展现了各地红枣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二、商业模式
1、采购模式
我国枣种植行业的原料采购模式主要呈现出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特点。对于化肥、农药等大宗农资,大型枣种植企业或合作社往往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以获取规模效益和价格优势,主要选择质量可靠、信誉良好的农资供应商,确保原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对于种子等较为特殊的原料,枣农可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进行分散采购。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一些枣农也开始尝试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新品种或改良现有品种,以提高枣树的产量和品质。
2、生产模式
从种植方式来看,枣树种植以基地形式存在居多,散户人均种植在5亩左右,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采摘为主。我国枣树种植呈现种植区域集中度较高特点,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如新疆、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省份。在生产管理方面,枣农们逐渐开始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以提高枣树的产量和品质。然而由于引种混乱和对品种区域化研究不够,以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枣种植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
3、销售模式
主要分为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其中线下模式有特许经营、直营和商场超市三种销售模式,主要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特许经营销售模式,是指企业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企业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直营店销售模式指所有权属于企业并且由企业自己管理的连锁店形式;商场超市销售模式指企业通过与商场超市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商场超市实现销售的模式。线上模式来看,主要通过线上零售电商、农产品电商和直播助农等销售到终端用户。
4、定价和促销模式
根据市场供求、原料价格、生产成本及竞争对手同类产品价格等因素以及考虑各地区消费水平差异及成本费用情况,对各种产品按地区采取统一建议零售价,但连锁专卖店可行使一定的定价权,对于若干特殊地段如机场候机楼内、车站、特别繁华地段等租金费用较高地区可以适当加价。节假日临近时,连锁加盟店可根据市场情况,以书面形式或电话提前申请提供促销支持,经同意后,为加盟店提供品尝品、促销品、宣传品等。
三、行业政策
我国枣行业政策背景呈现出多元化和精准化的趋势。近年来,各级政府及部门针对枣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市场竞争力。陕西省政府通过与无锡市的对口合作,鼓励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助力延安枣等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则强调支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包括陕西的苹果和枣等产业集群,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的影响力。山西省政府实施的乡村振兴责任制中,枣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得到了重点发展,并鼓励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宁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则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通过科技支撑培育耐盐碱的优质枣等经济林新品种。新疆自治区政府则利用自贸区建设,推动枣等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并打造一流品牌。这些政策背景共同构成了我国枣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发展历程
我国枣种植行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枣树种植主要依赖传统技术和家庭经营模式,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枣树种植行业迎来了快速增长期,种植面积和产量显著提升,种植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进入21世纪,至2010年左右,枣树种植行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技术更加成熟,品种更加多样化,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自2010年至今,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长,枣树种植行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枣树品种如新疆灰枣等得到了广泛推广和认可,为我国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行业风险
1、自然风险
红枣虽然素有“铁杆庄稼”之称,具有耐寒,耐热,又耐早涝等特性,相对不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极端干旱、沙尘暴、暖冬、严寒和冰雹等异常气候和枣树病虫害也会造成红枣减产和红枣质量下降。如果上述自然灾害大面积出现,红枣产量和种植面积可能受到影响,质量也可能得不到保证,下游采购成本也会增加,行业经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2、原料风险
枣树的种植和养护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包括土地租赁、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等。近年来原料成本波动明显,如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出现明显的上涨和下降,同时枣树目前国内仍主要人工种植收获为主,劳动力人工成本持续增加,一定程度影响枣树种植的成本,影响种植户的收益。
3、需求和价格风险
枣树种植行业的收益受到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如果市场需求下降,或者枣子的价格走低,种植户的收益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当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时,枣子的价格可能大幅波动,给种植户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4、政府风险
枣树种植行业的发展也受到政策的影响。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或者影响枣子的销售和价格。如环保政策的加强可能会增加种植户的环保投入,而农业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影响枣子的种植补贴和税收政策等,政府对枣子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也会影响种植户的经营决策和市场前景。
六、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我国枣业产业链形成了完整的上中下游体系。上游环节以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种业巨头为主导,专注于枣树种子的研发与供应,同时化肥与农药供应商如中农发种业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等提供生产化肥、农药等支持,确保枣树健康生长。中游聚焦在枣果的种植、加工与销售,以新疆和田昆仑山枣业、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它们不仅注重枣果的品质控制,还通过多样化的产品加工满足市场需求。下游则涉及零售电商、直播电商等多元化销售渠道,以及家庭、餐饮、医药等终端应用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买途径和多样化的枣产品选择。
注:本文转自智研产业百科平台,如需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和定制服务,可进入智研咨询搜索查看。
智研产业百科是智研咨询推出的产研工具平台,致力于为您提供全方位的百科式产业信息查询服务。智研咨询践行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的企业使命,完善和丰富企业方法论,依托产业百科平台提升信息价值,持续为行业发展及企业投资决策赋能。枣产业百科作为枣产业一站式系统化研究工具,全面归纳了枣产业知识信息,内容涵盖枣产业的定义、分类、政策、产业链、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并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智能互链的行业知识图谱,为行研从业者及相关投资者提供深入的洞察力和全面的信息。